每年到了年底要么开春的时候、总会有朋友翻出家里压箱底的物件儿- 冷不丁想起来:“哎 -这太岁锦囊都放了好几年了,还能用吗?”不一样是从白云观请回来的化太岁锦囊,当初小心翼翼供着~可过了时效甚至隔了两三年该怎么处理才不算冒犯?这事儿听起来玄乎- 实际上背后的讲究还真不少。
就拿白云观的化太岁锦囊来说不少人都知道“请神好办送神难”的道理!
比方说有个朋友前年在白云观求了锦囊,于是搬家时翻出来发现已经过期三年急得直挠头—立意思是扔垃圾桶怕不吉利;继续留着又觉得心里膈应。后来他按老辈人说的 -用红布包着锦囊送到附近寺庙的香炉旁,这才安了心.原本雷同的情况很多人都会遇到,更是那些对传统文化半知半解的朋友;处理起来每次战战兢兢的.
说到白云观化太岁锦囊过时怎么处理- 第一步得明白“过期”这个概念在民俗里的不一般含义!
就像超市食品有保质期、太岁锦囊也有自己的“效力周期”。白云观的师傅们平常会建议,当年的太岁锦囊最好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送走,最迟不能拖到来年立春.要是像开头说坦白说的那样遇到存放了三年之久的锦囊;说真的处理原则大体相通,关键是要怀着恭敬心。从市场反馈来看~ 有个不头绪多法子是用崭新红布把锦囊裹严实了- 选个晴好日子送到道观;请师傅帮忙在香炉里焚化。要是实在去不了白云观 -在家附近的十字路口烧化也行- 记得烧的时候念叨几句感谢的话 -就像同老朋友道别似的。
对于3年前的太岁锦囊怎么送~这个地方头还有个时间差的讲究。
民间常说“太岁头上不动土”,实际上送太岁也要避开某些时辰。比方说有位阿姨把五年前的锦囊翻出来,愣是等到当年请锦囊的同个月份才处理,这就是懂行的做法。
要是记不清具体年份也不要紧;重点在于处理时的诚心诚意。有个折中的方法是把陈年锦囊里的符咒单独取出焚化、剩下的布料配件可洗净后改变成香囊袋,既环保又不浪费福缘。要是锦囊已经破损发霉,那就得整个用红布包好,送到流动的活水里,让河水带走旧岁的痕迹。
在处理白云观化太岁锦囊时很多人好办陷入两个 :要么随便丢弃招来心理负担 -要么过度紧张搞得仪式繁琐。其实白云观的传统方法里藏着大智慧~既尊重自然规律又兼顾现实情况。
比方说他们建议把用过的锦囊挂在神像左侧,说真的就是借助空间能量自然消解;也许把太岁米熬粥全家分食~这种“接地气”的做法既完成了仪式又不浪费资源。对于实在拿不准的朋友 -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每年腊月定期清理、养成“新年换新锦囊,旧年谢旧太岁”的好习惯。实践中的挑战有哪些?
说到底,处理过期太岁锦囊这事儿;三分在方法,七分在心意。就像老北京人常说的“心诚则灵” -与其纠结于形式是不是完美,不如把这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延续到日常生活里。下次大扫除翻出陈年锦囊时有机会从容些—用红布包好送去该去的地方~心里默念句“感谢护佑”,这左右就是最好的送别方式。